近日,社交媒体上关于OKX交易所的一场合规风波引发了广泛关注。7月4日,一名OKX用户韦德@weideyyds在社交平台X发布长文,揭露了其账户被恶意冻结的经历。文中提到,自6月中旬以来,OKX要求他提供补充资金来源信息以及工资流水记录。然而,在提交了相关材料后,该用户的认证申请仍被驳回,账户也被冻结。更令人震惊的是,平台进一步要求其提供过去10年的工作经历、5年的就业记录以及居住国家等隐私信息。
该帖子迅速引发共鸣,许多用户表示自己也曾遭遇类似问题。短短24小时内,浏览量突破100万。面对舆论压力,OKX官方迅速介入,承诺加急核实并解决了该用户的账户问题。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平息其他用户的不满情绪。
7月5日,OKX CEO Star(徐明星)亲自回应此事,将争议焦点从“恶意封号”转向“合规风控”。他解释称,平台收集额外信息的原因在于系统误判(false positives),并将此归因于风控系统的局限性。他还介绍了OKX的合规团队及其工作内容。
尽管官方及时作出回应,但关于OKX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OKX并非唯一一家因合规问题陷入争议的中心化交易所。例如,2024年9月,币安也曾因限制某用户账户而遭到控诉,原因是用户以加密资产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未能提供年收入及纳税证明。
Binance成立于2017年,在早期监管宽松的环境下快速崛起。然而,自2021年起,随着全球对加密资产监管力度加大,Binance逐渐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英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国家相继对Binance发出警告或实施限制措施。迫于监管压力,Binance开始向合规化转型,并在多个国家获得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牌照。
相比之下,OKX的合规化进程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已在香港、迪拜等地申请部分合规资质,但整体推进速度仍显保守。与此同时,OKX在韩国、美国等市场的运营也曾因未注册即开展业务而受到指控。例如,2025年初,OKX塞舌尔子公司因未经许可向美国用户提供服务,支付了高达8400万美元的罚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OKX宣布大幅强化KYC、客户风险评级(CRR)和反洗钱系统(AML),并组建了一支超过150人的链上调查与合规团队。
7月7日,徐明星再次发表声明,强调OKX正在提升技术水平,减少误报对用户的干扰。他表示,仅有约1%的用户会收到资金来源或个人信息的问询,绝大多数用户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这场风波背后真正暴露的问题是用户对CEX的信任危机。除了账户冻结事件外,还有大量用户指责OKX存在强行平仓、合约深度不足等问题。此外,一些KOL重新翻出OKX的旧闻,如2020年所有用户资产曾被限制一个月无法提币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认为,OKX此次激进的合规举措可能与其筹划美股上市有关。如果成功上市,OKX不仅能获得更高的估值,还能进入主流金融市场。然而,这也意味着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依据严格的监管框架进行整改。
未来,OKX若希望重建用户信任,必须在用户体验与监管配合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是在数据存储和资金托管方面给予用户充分保障。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完成身份认证和资产来源审查已成为使用中心化交易所的常规要求。投资者应提前准备好纳税凭证、银行流水、交易记录等证明材料,以便在合规核查中提供支持。
此外,炒币收益是否需要纳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各国税务机构的规定,加密资产的买卖盈利通常被视为“资本利得”或“财产性收入”,需依法申报纳税。例如,在美国,IRS早已将加密货币纳入税收范围;在中国内地,税务机关也通过CRS机制追踪法币资金流向,发现炒币获利行为。
面对税务或其他监管要求,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主动保留交易记录及相关凭证,确保在未来税务问询中有据可依。否则,一旦因举证困难被要求补税,不仅可能承担额外税负,还可能蒙受更多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