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来看,本月地缘冲突取代关税成为了绝对主线,避险情绪决定加密货币走势。尤其是美国强势介入后,在霍尔木兹海峡的争议下,BTC一度跌破10万关口,但由于冲突时间有限,情绪层面尚且较为温和,市场波动也相对可控,在月底停战后,市场迅速反弹,并再度将重点回归至货币政策。从目前来看,7月份不降息基本成全球共识,但美联储姿态正转向鸽派,下半年降息仍可期待。而仅从行业内部论,本月利好层出不穷,稳定币天才法案被参议院通过,Circle上市更是将稳定币这一热点话题加速放大,全球掀起稳定币发行热,各大巨头争相参与其中以抢夺红利。除稳定币外,上市也成为了加密企业的首要选择,OKX等加密原生企业被传欲攀登传统金融高地,引发市场热议,另一方面,借壳装币这一策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濒临倒闭的小市值企业纷纷改头换面成加密货币策略企业自救。回到国内,香港稳定币草案后,国内大厂与香港本土企业跃跃欲试,蚂蚁、京东已明确展开布局,香港券商则从服务端持续发力。此外,香港再度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重申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中的全球创新中心,为行业发展再度指明了方向。
政策方向,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截至6月底,我国发布区块链相关政策数为23条,同比去年同期下降61.66%。其中国家部委级别发布政策7条,涉及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教育部等十部门,涵盖数据要素、网络出版、新能源、金融、数智供应链以及区域战略等多个领域。整体来看,我国区块链政策数量正呈现快速下降趋势,无论是顶层规划或是高层战略,围绕区块链技术的系统性政策逐步减少,转而侧重具体应用方向,体现出政策重心从基础设施搭建向成协调应用发展转变,突出细分化、专业化与规模化,此举实质上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区块链基础设施已具备高度成熟性,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释放效能。但另一方面,政策数的快速减少,也顺应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政策红利期已过,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将向市场主导演进,对于产业本身而言,将是一次深层次的挤出型试验。另一方面,从地方政策来看,今年的地方政策完全由上海主导,在地方发布的15条政策中,以上海为主体的政策高达11条,占比达到了73%。
投融资来看,2025年截至6月底,全球区块链投融资事件总计发生478起,融资总金额达到1087.27亿元,仅仅半年的金额就已创下近3年全年数据的新高,仅略低于2022年的1275亿元,且从事件数分析,半年度事件总量远低于其他年份全年数据,显示出本年度平均投融资大幅度提升,足以看出尽管市场整体并未实现系统性增长,但投融资市场仍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合规化带来的资本促进效应显著。在2025年上半年,数字货币是强势驱动领域。在上半年完成的1087.19亿元融资额中,仅数字货币一项,就斩获791.68亿元,占比高达72.81%,事件数也占比达到28.24%,事件数量仅次于行业应用事件数。除数字货币外,区块链行业应用与区块链基础技术不相伯仲,两者分别获取金额118.27、104.04亿元,两者合计占比约为19%,但考虑到行业应用以196起事件数位于领域首位,而基础技术仅发生63起,从平均金额来看,基础技术要远大于行业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24年全年投融资金额数据,本年度的数字货币占比抬升显著,从24年的36.88%跃升为72.81%,其他领域全面下降,其中基础技术下降最为明显,由27.22%滑落为9.57%,行业应用也滑落至10.88%,下降超过13个百分点。
应用方向,目前,以美国、香港为首的地区都正积极发展RWA领域,尤其是在当下加密原生流动性走弱的背景下,以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为主线,与传统金融契合度更高的RWA赛道也为加密领域板块延伸提供了杠杆。现阶段来看,RWA已然从极为小众、聚焦加密市场的初期买入了机构集中试点、市场蓬勃发展的中期,可以认为,本轮RWA的热潮完全由机构所引动。截至 6 月 30 日,全球 RWA 市场总市值已飙升至 244.4亿美元(不包含稳定币),相比今年年初的 157 亿美元大幅增长55.6%,总发行人为196家,总资产持有人超过22.23万人。从资产类别而言,RWA类别呈现出集中趋势,其中私人信贷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总计规模达到 143亿美元,占比约为 58.5%,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国债,规模为74亿美元,占比为30.27%,两者总计几乎占据RWA领域的9成。商品与机构替代资金分列第三与第四,规模分别为16亿美元、5.4亿美元。公链是承载RWA的主要领域。其中,以太坊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认可度位于首位,RWA市值中有75亿在以太坊上发行,市占率达到58.7%。整体来看,尽管近年来RWA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已初步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涵盖的资产类别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代币化潜力稳步释放。但从目前数据进行分析,该领域仍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存在资产类别过分集中,高度依赖私人信贷与国债,商品类、基金类产品占比较低的问题。资产属性决定了发行渠道,在现有的RWA资产发行方中,大型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小型企业话语权较低,而参与者也需具备一定门槛,链上交易便捷度相对有限,发行与需求对接机制尚不通畅。
本月,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再提速。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服务数字金融创新。无独有偶,在《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也提出加强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创新,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领域的适用性。从顶层政策来看,我国已然走到了资本输出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时点,上海与深圳作为我国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门户之一,无论是将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设立于上海,还是依托深圳深入央行货币桥的研究,都体现了我国正在将数字人民币提升至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数字人民币的战略角色正逐渐从赋能零售内循环向跨境结算基础设施迈进。也有部分人士认为,此举与全球稳定币的兴起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香港,京东、蚂蚁等巨头企业均高调宣布进军稳定币产业。此言也并非空穴来风,美元正在以稳定币为锚持续扩大数字货币中的铸币话语权,而我国内地对于数字货币的监管仍保持高压态势,政策一松一紧,面对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型结算方式,人民币国际化的压力也正在陡然增加,此时数字人民币的战略提速,反而是化被动为主动的高明之举。而在陆家嘴论坛上,潘功胜也在谈全球金融治理时提到,新兴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加速应用。整体来看,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正好可与香港稳定币形成交相呼应的竞争格局,不仅可有效应对数字货币冲击,对突破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结算体系也有实质助力。
以下为月度报告内容节选:
扫下方二维码购买报告全文,或加入陀螺科技会员,先人一步洞察产业“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