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David,深潮 TechFlow
近日,英文区加密推特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以太坊收入的激烈讨论。
9月7日,Messari企业研究经理AJC发布了一条引人关注的帖子,直指以太坊网络正陷入“死亡”。他指出,尽管ETH价格在8月创下新高,但当月以太坊的收入仅为3920万美元。
数据显示,这一数字相较于2023年8月的1.574亿美元下降了75%,与2024年8月的6480万美元相比也减少了40%。这是自2021年1月以来,以太坊历史上第四低的月收入水平。
AJC感叹道,以太坊的基本面正在崩塌,但市场似乎只关注ETH价格上涨,忽视了网络健康状况。该帖发布两天后,浏览量已接近38万,并引发了近300条评论。
为何此时以太坊的基本面成为热议焦点?
时机确实微妙。ETH正处于牛市高潮,价格屡创新高,但其网络活动和定位却悄然变化。
2024年Dencun升级后,L2网络如Base和Arbitrum等兴起,主链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导致收入向这些扩展层转移;同时,今年流行的币股玩法使得SBET和BMNR争相储备ETH,主流金融和华尔街开始将ETH作为财务杠杆工具。
如今,以太坊更像是一个利他的旗帜,回应市场风向并为他人指明方向,但自身却问题重重。
尽管收入下降是事实,但这是否意味着以太坊网络的衰退?社区对此看法不一。
AJC及其他支持者的核心观点很简单:收入是评判L1网络的关键标准。
具体而言,一条链的收入主要来自交易费用和区块空间使用费,这直接反映了用户对这条链的实际需求。
以太坊作为加密世界最大的平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区块空间需求”,即高效处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的能力,这一点优于比特币的价值存储功能。
然而,当前收入趋近于零,意味着用户对主链的需求萎缩。即便L2百花齐放,AJC认为整个生态仍缺乏新增用户来支撑L2的用量。
那么,为何收入与以太坊基本面挂钩?
原帖作者及支持者的逻辑在于,收入以ETH形式收取并销毁,直接推动ETH的通缩机制。若收入崩盘,销毁量减少,ETH供给压力增大,长期价值难以维持。
更重要的是,在上个牛市周期中,以太坊社区曾以高链上收入炫耀“区块空间溢价”,证明网络需求旺盛。如今情况反转,这不是巧合,而是真实需求的崩塌。
虽然有些悲观,但较中立的观点认为,网络即资产本身。短期价格可因投机拉升,但脱离基本面终将回归现实,这一规律在其他加密基础设施项目中已被验证无数次。
从观察者角度看,AJC的收入逻辑确有道理,至少揭示了ETH牛市泡沫下的隐患。但如果忽略其他生态指标,如链上活跃度等,这种观点可能稍显片面。
AJC的观点一经发布,评论区瞬间成为战场,反对者们火力全开,对其衰退论提出质疑。
不同于一般的E卫兵,反对者们用更大的叙事框架看待以太坊,其核心反击点是:
将以太坊视为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科技公司是一种认知分类错误。以太坊更像一种加密货币、无弹性供给的商品,或一个新兴经济体。
基于这种定性,收入下降并非问题,而是设计成功的积极信号,因为它更能促进广泛的用户采用和生态增长。
例如,Bankless联合创始人David Hoffman将以太坊比作早期的新加坡或深圳——一个有利于商务自由的乐园。在这种环境中,关注重点不应是城市能收多少税,而应是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
前华尔街交易员、Etherealize创始人Vivek Raman则表示,比特币几乎没有收入,也不被视为衰退,为何以太坊要以收入论英雄?
这些观点的逻辑源于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的早期愿景:以太坊是无弹性供给的商品,估值依赖供需动态,而非季度报表。过高收入反而可能形成反网络效应,高昂的gas费用会吓跑用户。
因此,在反对派眼中,以太坊主网收入下降反而是件好事。
2024年Dencun升级后,L2转移了主链负载,导致收入缩水。但这等于降低了费用门槛,吸引更多用户参与DeFi、NFT甚至机构级应用。
评论区中,Varys Capital风险投资主管Tom Dunleavy直言,L1的收入是生态增长的绊脚石;
以太坊社区周期交易者Ryan Berckmans则甩出数据:当稳定币市值的60%集中在以太坊上,且被美国财政部长点名重视,链上各项活跃指标转好时,这又如何谈得上衰退?
这场辩论虽热闹非凡,实则触及了一个底层问题:我们应如何为以太坊估值?
从评论区来看,反对者大多认为以太坊正从执行层转向全球结算层。若用科技股逻辑以收入为核心进行估值,则显得过于生硬。
从科技股逻辑看,收入显然最重要。如果收入崩盘真是需求疲软的信号,那么短期牛市泡沫破灭的风险不小。
而评论区的各种反击实际上是一种多指标叙事,强调以太坊的生态健康和长期转型,收入本身并不重要,其估值来源于各方认同度及整个加密生态对以太坊的依赖性。
辩论可能就此结束,但以太坊的故事远未落幕。
从加密科技平台向全球经济体转变,必然伴随阵痛,如收入下降、L2蚕食市场份额等。
但这种转型或许正是以太坊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正如互联网从早期付费拨号时代演进到免费宽带普及,表面上运营商单用户收入下降,但整个数字经济规模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当前的以太坊正处类似拐点:主网收入下降,可能恰恰为更大规模的生态繁荣让出了空间。L2的崛起不是在“抢夺”以太坊的价值,而是在放大其作为结算层的战略价值。
更重要的是,这场争论本身就说明了以太坊在加密世界中的独特地位——没有人会为比特币的“收入下降”展开激烈辩论,因为其数字黄金定位早已被广泛接受。
而以太坊之所以引发如此热烈讨论,正是因为其承载着更复杂、更宏大的愿景。
以太坊健康,大家都受益。谁知道下一个牛市转折,会不会就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