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岩
8月17日至23日,我参加了Uweb组织的2025美国硅谷Crypto产业游学团活动。这是我的首次游学体验,原本对这种形式存有偏见,认为不过是走马观花的社交活动,实际收获有限。然而,这次亲身体验却让我大为改观。在佳宁校长的带领下,二十多位团员一起度过了内容密集、信息爆炸的一周,不仅拓宽了视野,也碰撞出了许多深度思考。
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其独特之处早已为人熟知。然而,通过游学团的形式,将组织者和每位团员的资源网络叠加聚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能量场,使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对比之前多次独自造访硅谷的经历,我发现游学的形式确实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回澳后经过几天沉淀,我决定将此次游学的主要收获整理成文字,与读者分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次游学行程紧凑且内容丰富,无法进行全面记录。以下内容仅聚焦于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几个关键点,每一节独立成篇,分别探讨Crypto、AI以及硅谷创新生态的核心奥秘。这些观点仅代表个人思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此行的最大发现之一,是美国科技界已普遍形成共识:Crypto即将迎来一轮长时间、大规模的繁荣。无论我们接触到的人是否深入参与Crypto,甚至包括一些对Crypto持保留态度的专家,都认为这一趋势不可阻挡。他们并未过多考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跟进情况,而是坚信,仅凭美国自身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条件,就足以掀起一场行业变革。
这种乐观情绪的核心推动力无疑是特朗普政府的Crypto新政。除了推动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和市场结构法案(CLARITY Act)外,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公开支持Crypto,并积极投身相关业务。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不仅是本轮Crypto繁荣的策源地,也将成为其中心。
今年7月,美国稳定币法案的通过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当时我曾预测,所有有条件发行美元稳定币的机构都会迅速行动,掀起一场稳定币大战。然而,此次硅谷之行让我意识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尽管像Hyperliquid这样的新玩家仍在计划推出新的美元稳定币USDH,但并未出现预期中的「一拥而上」局面。特别是银行和互联网巨头,这些本可以从稳定币支付中获益最大的潜在参与者,目前仍保持克制。
对此现象,我提出三个可能的原因:
总之,稳定币支付虽然具有颠覆性潜力,但其发展仍需时间酝酿。
另一个重要观察是,Crypto行业正在进入RWA(现实世界资产)周期。与过去山寨币主导的牛市不同,本轮牛市的核心资产将是RWA概念资产,而非各类「空气币」。
这一判断基于以下三点:
这标志着Crypto产业正在重新回归开放系统,与现实世界建立连接。
总结硅谷之行的交流成果,当前美国Crypto产业的三大热点分别是:
这些趋势反映了Crypto行业正向更广泛的金融市场渗透,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竞争格局。
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不仅依赖顶尖大学和风投机构,更得益于独特的「熟人圈层」文化。创业者与投资者通过同学、同事、同好等强关系耦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信任的圈子。
这种机制虽看似古老,却极为有效。它能够筛选出值得信赖的创业者,同时施加软性约束,帮助他们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快速成长。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小而紧密的熟人社会。
作为AI技术的核心阵地,硅谷对于「AI泡沫论」的态度呈现出多样化:
尽管争议不断,但硅谷普遍认同一点:AI的发展需要持续投入,即便存在泡沫,也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然而,硅谷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激情与专注往往伴随着对外部世界的冷漠。硅谷精英们热衷于技术竞赛,却鲜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问题。
此外,近年来流行的「黑暗启蒙主义」思想进一步强化了硅谷的技术贵族主义倾向。这种世界观强调效率至上,忽视民主和平等,可能导致硅谷与外部社会的割裂。
总体而言,硅谷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小宇宙,但它的傲慢与局限也提醒我们,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此。Crypto和AI等新兴领域,或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