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资产和加密货币的快速发展,稳定币作为其交易中的定价与支付工具,逐渐成为加密金融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准货币形式,稳定币不仅连接了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还拓宽了加密金融的应用场景。然而,这一桥梁作用也可能将加密金融领域的风险传递至传统金融体系,反之亦然。
稳定币最初源于加密资产交易的需求,但其应用场景已逐步扩展到跨境支付、零售、B2B供应链金融等实体经济领域。此外,随着链下资产上链(RWA)的增加,链上交易对稳定币作为支付和交易工具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稳定币对金融体系可能带来的冲击及其潜在风险。
尽管稳定币是现有法币的代币化形式,但在一些高通胀或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它已被广泛接受为支付工具,并承担了价值尺度和价值存储的功能。这种趋势对传统银行的支付体系构成了直接冲击。
此外,稳定币可能促使存款从小额向大额转化,并从小型银行向大型银行集中。尽管存款总量保持不变,但存款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中小型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非必然对立,而是可以形成协同关系。例如,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可能更依赖安全性更高的央行数字货币体系,而中小企业和个人则倾向于使用市场化发行的稳定币以追求更高的交易效率和便利性。这种分工使得两者能够相互补充。
同时,稳定币发行方可以通过持有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准备金,直接挂钩央行数字货币,而非仅依赖短期国债。这种机制有助于减少风险并增强市场信任。
然而,在高通胀经济体中,美元稳定币可能取代当地货币,导致“美元化”现象加剧。这虽然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但也给美国货币当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链上美元的规模可能类似于离岸美元,进一步加大美联储控制货币总量和利率的难度。
随着稳定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金融科技企业逐渐成为货币发行的重要参与者。这一趋势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削弱央行的权力。例如,如果稳定币的发行基础是金融科技企业持有的国债,货币发行权可能部分从央行转移到财政部。
稳定币的普及可能挤压传统银行的中介功能,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类似于影子银行的作用。此外,稳定币储备资产对短期国债需求的增加,将改变国债期限结构,引发政府短债长投的问题,从而对财政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无法单纯依靠人民币稳定币实现突破,最终仍需依赖资本项目的开放和货币的充分可兑换。稳定币只是工具(“术”),而非根本路径(“道”)。
然而,随着人民币稳定币的增加,离岸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将显著上升,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当离岸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发跨境资金套利行为,进而对资本项目管制形成压力,倒逼内地加快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
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基础设施,在提升支付效率、连接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对稳定币发行和交易的监管,同时推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健康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享受稳定币带来的便利与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其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