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货币市场的扩张,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逐渐受到全球关注。特别是港元稳定币,在国家层面和民间讨论中引发了广泛热议。然而,冷静分析其潜在客户群体、应用场景以及市场竞争格局后,不难发现港元稳定币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CEX.io的分析报告,2024年稳定币相关交易量已超过25.8万亿美元,全年稳定币转账规模达27.6万亿美元,远超Visa和Mastercard的合计交易额。其中,泰达公司(Tether)发行的USDT占据市场份额的70%以上,Circle发行的USDC则占据约20%。这表明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中已成为核心结算工具。那么,究竟是哪些群体在推动稳定币的需求?
(一)投资虚拟币群体(炒币群体)
目前,炒币群体无疑是稳定币的最大用户群体。由于大多数虚拟币交易所因合规问题无法直接接受法币支付,稳定币成为连接法币与虚拟币的重要桥梁。通过将法币兑换为稳定币并充值到交易所,用户可以参与实时竞价交易。这种刚需使得稳定币在炒币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洗钱群体
尽管稳定币曾被用于非法活动,但相比传统美元纸币,其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反而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防范洗钱的能力。例如,泰达公司冻结了大量涉案脏币,并通过链上销毁和重铸的方式返还给受害人。未来,监管措施将进一步完善,对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也会增强。
(三)跨境贸易群体
跨境贸易群体选择稳定币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
港元稳定币若想进入炒币结算场景,首先需面对“中国内地+香港”的双重监管框架。香港方面强调“风险防控优先”,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满足100%储备资产覆盖和定期审计披露等条件;而内地则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炒作行为,任何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异常活动都将受到严格审查。这使得港元稳定币在炒币市场中的推广难度极大。
(二)行业壁垒与路径依赖
USDT作为首个被主流接纳的稳定币,已建立起强大的用户共识和市场信任。新用户往往跟随老用户的习惯,默认以USDT为交易单位,这种路径依赖让港元稳定币短期内难以渗透。
2025年8月,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传统海外主权投资者持续减持美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也下调了美国的信用评级。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出稳定币法案,强制要求稳定币发行商将100%储备金置换成美元现金及短期美债。这一举措旨在:
这些政策进一步巩固了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为港元稳定币的发展增添了压力。
虽然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当前日均处理量仅占全球资金转移总量的不到1%。然而,凭借即时结算和低成本优势,稳定币有望在未来十年内逐步取代部分传统支付方式。
港元稳定币若想脱颖而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港元稳定币的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市场来看,它需要与USDT、USDC等成熟稳定币展开激烈竞争;从国内环境来看,外汇管制政策限制了其在境内的应用空间。尽管如此,若能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并积极拥抱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港元稳定币仍有可能在未来全球支付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