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现实世界资产(RWA)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快速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从2021年的仅10亿美元到预计2025年总价值突破230亿美元,RWA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然而,MEXC交易所首席运营官Tracy Ji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RWA的快速发展背后可能隐藏着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
尽管RWA旨在让普通投资者更容易获取传统高门槛资产(如房地产、黄金、国债等),并宣称提高透明度,但其实际运作中却存在显著隐患。许多RWA项目在私有区块链上发行,导致透明度不足,进而为机构将高风险资产包装成看似安全的投资产品提供了机会。
早期的一些去中心化金融(DeFi)协议,例如基于Centrifuge构建的平台,允许企业将其应收账款代币化,并以此作为抵押品借入稳定币。链上数据显示这些资产具有稳定且高额的收益,智能合约运行无误,利息支付按时分配,似乎一切完美。
然而,隐藏的风险在于链下资产的真实质量。例如,支撑这些代币的小企业贷款可能已经开始违约,而投资者无法通过链上数据察觉到这一点。一旦经济衰退来袭,这些企业的“未来应收账款”蒸发,代币的价值也将随之崩溃。
正如Tracy Jin所言:“这种链上数据与链下现实脱节的情况,正是看似安全的RWA如何一夜之间转变为金融风险的经典案例。”
“有毒”的RWA通常指那些以高科技代币为伪装,掩盖链下资产真实风险的项目。为了区分合法的RWA和潜在风险项目,投资者需采取以下步骤:
房地产或艺术品等资产本身的风险已被市场长期认知,但RWA的最大危险往往来自于代币化过程中的操作问题。
因此,发行方及其合作伙伴的质量、合规性和技术能力,比标的资产本身的市场波动更为关键。
机构倾向于使用私有区块链的核心原因在于掌控权。对于严格遵守KYC/AML(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合规要求的银行而言,开放访问的公共区块链(如以太坊)并不适合。
私有区块链允许机构建立一个“围墙花园”,精确控制谁可以加入网络,确保交易对手的身份已知且经过审查。这不仅提高了后台效率和结算速度,还保留了修改或逆转交易的能力。
然而,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背离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精神——去中心化和公共透明。账本只对特定参与者群体“透明”,实际上是对传统金融封闭模式的延续。
目前来看,RWA领域的主要问题更多源于系统性监管缺失和投机试验,而非顶级金融机构故意倾销“有毒资产”。尤其是声誉敏感的大型机构,通常会更加谨慎。
然而,低级别金融机构或未受监管的实体可能会利用代币化进行“监管套利”,将高风险资产(如次级贷款)包装后出售给缺乏尽职调查工具的零售投资者。这并非刻意抛售无价值资产,而是通过误导风险来追逐市场需求。
核心问题在于风险定价的失误。在追求高收益的市场驱动下,RWA的真实风险特征可能被掩盖,导致投资者低估潜在风险。
为避免RWA成为加密领域的次贷危机,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RWA领域可以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为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奠定信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