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稳定币及现实资产代币化(RWA)的逻辑。近期与产业界的沟通显示,当前大多数RWA仍然依赖对发行方的信任,而非资产本身的“可溯源、可追踪”特性。要弥合这一差距,关键在于实现“链上原生”,涵盖从数字化到上链的全过程。
站在不同参与者的视角,RWA的意义各有侧重:对于发行方而言,这是新型融资手段;对于中介机构,包括律所、投行和机构销售,RWA带来了全新的业务机会;而对于持有人来说,一级发行类似于传统债券,但如果结合二级市场交易,则能通过数字Token实现“派息”,并借助中心化与去中心化交易平台,释放更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要将现实世界资产深度锚定至区块链上的RWA资产,目前仍面临多个痛点。这些痛点包括适用于区块链系统的新数字身份系统、现实资产上链过程中的可信性与一致性,以及为匹配监管需求开发新的RWA资产标准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方案。
随着RWA推动区块链加密货币与传统经济资产的融合,去中心化身份验证(DID)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传统金融体系基于中心化互联网,身份认证由中心化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完成,例如通过券商开立股票账户。而基于区块链的RWA则需要一套去中心化的身份验证系统——DID,用于管理所有加密货币资产。
试想,来自不同发行方的RWA资产、稳定币及其他加密货币可能部署在不同的区块链平台上,例如流行的稳定币USDT便部署在多条公有链上。这意味着用户需要多个私钥来管理不同平台的资产。若考虑到RWA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去中心化应用(dApp),复杂性将进一步增加。DID的目标正是让用户能够用一套身份系统管理这些资产和应用。
在RWA时代,DID不仅需要管理多条区块链的加密资产账户,还需支持签名验证、dApp应用访问和服务验证等功能。这与传统互联网中各平台账户互不通用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在AI时代如何区分人与机器?随着AI能力的增强,人类如何证明自己是“人”而非机器变得至关重要。这种人格证明(Proof of Personhood, PoP)在确保人类在Web3.0时代的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仅仅依靠智力测试或视频验证已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
对于AI时代的数字身份验证,可以从三个层次进行分辨:第一层是人格证明,确保个人的人性和独特性;第二层是数字认证,确认合法身份的人类才能执行某些操作;第三层是数字身份验证,回答“你是谁”的问题,这也是AI可能“浑水摸鱼”的层次。
生物特征可能是解决方案之一,因为这是AI无法模拟的领域,为RWA与AI时代的身份认证提供了思路。
RWA已成为加密货币市场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其目标是广袤的现实财富世界。区块链的数据防篡改特性为贸易溯源和数据可信性提供了保障。但在实际落地中,仍存在两大核心痛点:一是企业数据上链时的隐私顾虑;二是链下实体贸易和货物流转的真实性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物联网(IoT)设备,实现线下经济贸易活动与区块链线上RWA资产的深度绑定。区块链与AIoT技术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是行业发展的方向。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可以确保货物流转、数据链条和信用传递的透明化,提升RWA资产发行的可靠性。
大多数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及ERC-20标准的区块链代币资产具备支付即结算的特点,使得转账极为便利。但RWA与稳定币在切入传统金融支付领域时,必须考虑监管约束。因此,开发匹配监管需求的区块链资产新标准成为刚需。
目前,行业已开发出一些适合RWA场景的区块链资产标准,如ERC-3643、ERC-1400和ERC-1155等。但如何将现有区块链资产切换到新标准,或实现与新标准的兼容,仍需进一步探索。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Hester Peirce近日警告称,尽管区块链技术强大,但它无法改变底层资产的性质,代币化证券仍是证券。市场参与者在交易这些工具时必须遵守联邦证券法。
目前,基于DeFi平台的RWA资产流转并不符合证券法等监管规则,且监管尚未明确如何管理这些“链上”金融市场。RWA资产的离岸化问题也值得关注——即这些资产直接基于区块链结算,而非在传统金融体系内进行。这对税收和监管提出了挑战。
此外,企业如何将RWA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也是一个复杂的实操问题。链上可能存在多个隔离的交易市场,导致相关资产存在多个市场价格,从而增加了风险管理和估值的难度。
最后,对于股票、债券等底层资产,发行商基于这些资产发行RWA代币后,如何将底层资产的收益派发给代币持有者,仍是一个操作层面的难题。
我们认为,随着美国和中国香港稳定币相关监管法案的推进,RWA与稳定币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美股代币化将成为下一个重要的RWA赛道。目前,稳定币与RWA仍以主题投资为主,市场应关注美股代币化在美国市场的进展及相关催化因素,建议投资者关注RWA与稳定币产业链的相关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