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领先的证券交易所正在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转向以加密货币为主要储备资产的数字资产库(DAT)模式。
那些试图探索数字资产战略的企业现在正受到更为严格的审查,并承受日益增长的压力,这导致投资者对未来的趋势感到不确定。
据彭博社报道,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坚决反对将国库券转换为数字资产的做法,已拒绝了至少五家公司的相关申请。港交所的规则禁止过度持有流动资产。港交所发言人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
.divm, .divd {display: none;}@media screen 和 (max-width: 768px) {.divm {display: block;}}@media screen 和 (min-width: 769px) {.divd {display: block;}}“确保所有寻求上市的申请人以及已经上市的企业的业务和运营都是可行、可持续且有实质内容的。”
印度的领先交易所也持强硬立场。孟买证券交易所拒绝了Jetking Infotrain尝试上市与其加密货币投资计划相关的股票。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 Ltd.)实施了严格的上限政策,禁止上市公司将其资产负债表中超过50%的部分配置为现金或等价物。这一限制使得DAT模式难以持续。
相比之下,日本则显得更加开放。该国允许DAT持有,但要求进行适当的信息披露。目前,日本已有14家上市公司成为比特币买家,其中包括Metaplanet Inc.,全球第四大持有价值33亿美元的比特币。
这种开放性加速了加密货币的普及。然而,全球指数提供商MSCI明晟公司正在考虑将持有超过50%加密货币资产的公司排除在外,视其为更接近于投资基金的存在。此举可能会大幅削减被动资金流入。
随着DAT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摩擦也随之加剧。这些公司目前持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比特币、以太坊和Solana等加密货币。超过100万枚比特币存在于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其中Strategy(原MicroStrategy)处于领先地位,持有640,418枚BTC。
然而,近期市场动荡对DAT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这些商业模式的长期前景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mNAV与股价波动引起了担忧。此外,许多公司依赖发行新股来为加密货币购买提供资金,这带来了股权稀释的风险。
操纵市场的风险依然存在,QMMM案例便是明证。BeInCrypto报道称该公司的股价在重大加密货币财务公告发布后飙升,但随后因美国监管机构指控市场操纵而暴跌。
这些戏剧性的事件引发了加强监管的呼声。币安创始人赵长鹏(CZ)呼吁强制进行第三方审计,以防止出现新的“失控的MicroStrategy”模仿者。
因此,随着亚洲主要市场的监管趋紧,未来的发展将揭示监管机构的抵制是否会遏制数字资产财务模式的扩张,还是仅会迫使其在更严格的监督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