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加密货币市场已从散户主导的投机领域转变为成熟的资产类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资本。根据
Coinbase 报告 显示,超过75%的机构投资者计划在2025年增加其数字资产配置,其中近60%的机构投资者打算将管理资产总额的5%以上投入到加密货币或相关产品中。这种转变不仅带来了大量资本流入,还推动了风险管理和估值框架的重塑,使这一曾经被认为波动性大且不透明的市场更加规范化。机构投资者正在采用更为严谨的方法来管理加密货币市场的固有风险。传统的风险价值 (VaR) 模型在收益分布呈现肥尾特征的市场中表现不佳,因此逐渐被定制化工具所取代。例如,永续期货和期权现已被用于实时风险敞口跟踪,而流动性风险则通过订单簿深度和交易量等指标进行评估,正如本文所提到的。
Coinbase 报告指出,托管服务曾经是一个模糊的领域,如今已成为机构信心的重要基石。链上和链下的资产隔离已成为行业标准,多方计算 (MPC) 和硬件安全模块 (HSM) 被广泛部署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监管透明度的提升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变。美国《天才法案》(GENIUS Act)和《清晰法案》(CLARITY Act)等法律的出台,为稳定币和ETF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减少了机构投资者的不确定性。Coinbase报告显示,自获批以来,
比特币 和 以太坊 相关的ETF已吸引了超过500亿美元的净流入,其中贝莱德和富达等机构领衔。这些工具不仅是资本进入市场的入口,更成为推动市场结构变革的关键因素,能够稳定价格并减少大额订单的滑点。 MarketMinute 文章 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加密资产的估值方式已从投机性猜测转向融合传统金融原则与区块链特定指标的新方法。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将贴现现金流 (DCF) 模型应用于以太坊等权益证明 (PoS) 资产。通过估算交易费用和质押奖励带来的未来现金流,机构投资者开始将ETH视为类似派息股票的资产。根据
21Shares 入门指南 ,使用11.02%的折现率预测ETH的公允价值为7,249美元,明显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对于比特币等工作量证明 (PoW) 资产,机构仍主要依赖生产成本模型和稀缺性指标。存量流量比 (S2F) 模型通过比较现有供应量与年产量来评估比特币的稀缺性,该模型受到机构分析师的高度认可,并在21Shares入门指南中有所提及。此外,网络价值与交易量之比 (NVT) 以及市值与实际价值之比 (MVRV) 等指标也被广泛用于评估资产相对于区块链活动的高估或低估情况。
稳定币已成为机构投资者策略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提供收益创造、交易效率和外汇便利化等优势。2025年第三季度,机构投资者在稳定币上的总投资额达到473亿美元,其中
USDC 根据Coinbase报告显示,占总配置金额的56.7%。收益策略包括在以下平台上借贷: 艾夫 并将稳定币与流动性质押衍生品 (LSD) 结合,实现了4.1%至11.2%的回报率。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收益率,还将加密货币融入更广泛的金融生态系统。代币化的现实世界资产 (RWA) 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通过将房地产、大宗商品和私人债务转化为基于区块链的代币,机构正在释放流动性并实现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以太坊的Dencun升级 (EIP-4844) 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机构级应用基础层的吸引力,降低了Layer-2的成本并提高了可扩展性,这一趋势在MarketMinute的文章中有所讨论。
加密货币市场的制度化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结构性变革的体现。监管环境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传统金融框架的适应,使数字资产成为多元化投资组合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机构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估值模型,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市场将更具流动性、透明度更高,并与机构资本的预期保持一致——这与2020年的“狂野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