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2022 年冬天,加密货币巨头 FTX 轰然倒塌,320 亿美金帝国 72 小时内崩塌,其创始人 SBF 从 "在世圣人" 沦为阶下囚。这场崩盘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汗钱化为乌有。《大空头》作者新书迈克尔·刘易斯揭露了他从封神到入狱的全过程,也撕开了造富神话下的收割真相 —— 用完美人设讲故事、利用人们的知识自卑与盲从心理。本文借 SBF 的故事,分享避坑“造富神话”的三条套路,帮你在浪潮中站稳脚跟。
那年冬天,一个叫SBF的年轻人,穿着他那标志性的大短裤和破球鞋,像一个刚打完球的邻家男孩,被警察从巴哈马的顶层豪宅里带走了。那一刻,一个价值320亿美金的加密帝国,在短短72小时里,像沙子堆的城堡一样,塌了。
全世界,从硅谷最聪明的精英,到无数个在深夜里死盯着手机屏幕、心脏跟着K线图一起狂跳的普通人,都成了这场“大崩盘”的背景音。
巴菲特老人家,说过一句特别不近人情的话:在牌桌上,如果你玩了半小时,还不知道谁是那个傻瓜,那么,你就是那个傻瓜。
SBF的故事,就是给老人家这句话,献上的一份,用无数人血汗钱写成的祭品。
最近,读完了《大空头》作者迈克尔·刘易斯的新书——《走向无限》。这本书,就像一部贴着SBF脸拍的纪录片,把他从封神到入狱的每一步,都给你扒得干干净净。合上书,我没琢磨那些复杂的金融玩意儿,我脑子里盘旋的,全是那些在浪潮里被冲得一干二净的、我们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人。
历史这东西,挺没劲的,总爱玩重播。从几百年前的郁金香,到2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再到今天的各种“币”,剧本都没换过。每一个造富神话的舞台下面,都铺着一层又一层的白骨。
我就老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抢着去当那个傻瓜?下一次风刮过来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抱紧自己那点辛苦钱,不被吹走?
今天,我想借SBF这个“世纪样本”,跟你好好聊聊这事儿。
记住,任何一场大规模的收割,都不是从挥镰刀开始的。它是从讲一个你特别爱听的故事开始的。
SBF这哥们儿,绝对是个讲故事的天才。他给自己打造的人设,堪称完美,完美到让你根本不舍得去怀疑。
他告诉你,他不爱钱。身家百亿,却活得像个苦行僧。睡豆袋椅,开破丰田,对一切好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你一看,这境界,服了。
他告诉你,他有大爱。他信奉一种叫“有效利他主义”的玩意儿,说赚钱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捐出去,拯救世界。你一听,这格局,跪了。
他还告诉你,他特别牛。麻省理工毕业,被全世界最聪明的风投夸成“下一个巴菲特”。你一看,这智商,彻底躺平了。
好了,一个不爱钱、有大爱、还特别牛的“在世圣人”,就这么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他不是来赚钱的,他是来带领你们这帮信徒,去搞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的。
这太舒服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渴望奇迹的普通人,量身定做的精神按摩。
我们为什么吃这一套?因为我们心里,藏着三个不敢承认的“小秘密”:我们偷偷崇拜天才,希望能有个人带着我们飞;我们偷偷相信有捷径,希望能拿到那个“财富密码”;我们还偷偷地天真,觉得一个满嘴“拯救世界”的人,总不至于来骗我这点钱吧。
SBF,把我们心里这点小九九,看得一清二楚。
于是,当他开始卖他的“梦想”(也就是那个叫FTT的代币)时,无数人冲了进去。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投机,是在为梦想投资。
但他们忘了,在商业的世界里,当一个故事美好得不像话时,你听到的,大概率不是天使的号角,而是镰刀磨快的“嘶嘶”声。
当故事讲完,大家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时候,收割,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开始了。刘易斯在书里揭了无数的老底,但我认为,真正让普通人掉坑里的,是三个致命的幻觉。
第一个幻觉:“我看不懂,所以它很高级。”
加密货币、衍生品、经济模型……这些词,听着就让人脑仁疼。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最怕的,就是“落伍”。所以当一个我们完全搞不懂的新鲜事物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这玩意儿靠谱吗”,而是“我是不是太笨了,错过了可怎么办”。
SBF和他的团队,就是利用了我们这种“知识自卑”。他们用一堆复杂的词,搭了一个金碧辉煌的黑箱子,让你觉得,能挤进去,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朋友,记住一句大白话:当一个东西复杂到你没法用三句话跟你周围人讲明白时,它对你来说,就不是机会,而是陷阱。
第二个幻觉:“大佬都上了,我怕啥。”
“你看,红杉都投了!”这是我听过最多的一句自我安慰。
当看到那些最聪明的机构、最牛的大佬都为SBF站台时,我们就像考试时抄了学霸的作业,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但我们没想过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大佬亏的是基金的钱,亏得起;你亏的,是自己的血汗钱,是你孩子的学费,是你父母的养老金。精英的背书,永远不能成为你押上全部身家的理由。当大象都在光着屁股游泳时,你一只小蚂蚁跟着下水,只会被第一个浪拍死。
第三个幻觉:“他这么好,不会骗我的。”
这是所有幻觉里,最温柔,也最致命的一刀。
SBF那套“为了全人类”的说辞,是他最锋利的武器。它成功地让我们放下了最基本的商业警惕。一个立志要捐光家产的“圣人”,怎么会是个骗子呢?
我们忘了,生意就是生意。当一桩生意,开始拼命跟你谈情怀、谈理想、谈道德时,你反而要加倍小心。因为最高明的骗子,从不用谎言骗你,他用一种被扭曲过的“真诚”来打动你。
历史翻篇了,但我们自己的人生,还得往下过。下一次,当新的狂热,无论是AI、元宇宙,还是别的什么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东西,再次刮起大风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我没什么复杂的投资模型,就三句“土话”,是用无数人的真金白银换来的。
第一句:“常识”,是你最后一件防弹衣。
太阳底下,没那么多新鲜事。不管外面的包装纸多花哨,有些最古老的商业常识,永远都管用。
比如,“不能拿客户的钱去瞎搞”,这是开银行的第一天条。FTX就死在这上面。再比如,“高到离谱的回报,一定藏着同样离谱的风险”。
当你被那些“颠覆”“革命”的词搞得心潮澎湃时,停下来,像个小学生一样问自己几个问题:他到底靠啥赚钱?我看得懂吗?万一黄了呢?
在信息不对称的战场上,“常识”是你唯一免费的,且永远不会背叛你的武器。
第二句:别再当个等喂饭的“巨婴”。
你必须对你自己的每一分钱,负上百分之百的责任。
别再因为哪个大V喊了一嗓子,就激动地冲进去。别再因为身边的人都买了,就怕自己错过。在你按下“确认”键之前,问问自己,这是你独立思考后的决定吗?
这个过程,很累,很反人性,但这是你唯一能从“韭菜”毕业的路径。没人能为你的人生兜底,除了你自己。在钱这件事上,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内幕消息都值钱。
第三句:离那些贩卖“无限”的人远一点。
SBF说,他在玩一场“无限游戏”。
我求求你,对所有跟你谈“无限”、谈“星辰大海”、谈“人类未来”的宏大叙事,保持警惕。
一个真正健康的企业,一个真正靠谱的投资,它的成长往往是缓慢的,甚至是有点“无聊”的。它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那些一上来就想“改变世界”的项目,它们卖的往往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希望。
而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商品。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风口上那只最肥的猪,而是在任何风浪里,都能保住自己的那条小船不翻。请相信那些你能看懂的、摸得着的、慢慢增长的价值,而不是那些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却可能让你瞬间清零的“无限游戏”。
在《走向无限》的结尾,作者找到了那个SBF曾花重金定制的、重达2000磅的钨立方体。一个小小的方块,却重得让人搬不动。它就像一个隐喻:所有那些虚拟的、被吹上天的财富泡沫,在它的核心,都藏着一个无比沉重的、最终会把一切都压垮的真相。
财富的河流,永远奔腾。总有人一夜暴富,也总有人倾家荡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也许不是去浪尖上冲浪,而仅仅是在下一次洪水到来之前,为自己筑好那道名叫“常识”与“理性”的堤坝。
有时候,不被时代的浪潮吞没,比站在浪潮之巅,是更了不起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