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yrs Carvolth & Maggie Hsu & Guy Wuollet
编译:深潮TechFlow
区块链作为一种全新的结算和所有权层,其可编程性、开放性和全球化属性正在推动传统金融领域的转型。无论是月活跃加密地址的增长趋势,还是稳定币交易量的飙升,以及监管框架的日臻完善,都标志着区块链技术已不再是未来的愿景,而是当下的现实。
在监管明确性与竞争压力的叠加下,传统金融机构(TradFi)亟需将区块链技术纳入其核心基础设施,以应对新兴商业模式带来的挑战。区块链不仅被视为一种透明、安全的价值转移工具,更是一种能够为机构提供未来保障并解锁新增长点的关键手段。
高管们如今关注的核心问题已经从“是否”或“何时”转向“如何”让区块链对业务产生实际影响。这一转变正推动一波探索浪潮、资源分配调整以及组织结构的重塑。而在这一过程中,两大关键主题逐渐浮现:
本文旨在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一份从零到一的区块链应用行动指南,帮助它们重新定义区块链的角色,使其不再只是象征性的炒作,而是切实可行的核心基础设施。
由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在终端用户互动方式、传统基础设施限制及监管要求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将针对这些行业分别探讨区块链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为领导者提供扎实且可执行的指导。
尽管银行业看似现代化,但其背后的软件系统仍依赖于20世纪60年代的COBOL语言。区块链为银行提供了一种升级路径,使其能够摆脱类似“有网站的书店”的互联网初级阶段,迈向亚马逊式的现代数据库和互操作性标准。
资产代币化——包括稳定币、存款和证券——是未来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向。为了在这一转型中保持竞争力,银行需要掌握并主导变革,而不是被动跟随。
应用场景
以下是银行在区块链转型中的三大关键应用场景:
选择区块链
银行在选择区块链时,需权衡去中心化程度、隐私功能和托管策略等因素。例如,以太坊优先确保全球交易的独立验证,而Solana则通过提高硬件要求显著提升了性能。
此外,隐私功能在银行相关交易中至关重要。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应用使敏感财务数据能够在公链上得到保护。例如,zkSync和Aleo等协议为银行提供了既满足隐私需求又符合监管合规的解决方案。
托管策略抉择
银行在制定加密资产托管策略时,通常倾向于与专业托管服务商合作。托管机构需具备严格的牌照认证、强大的安全措施和最佳运营实践。
钱包作为托管决策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存储解决方案,更是通过私钥实现资产安全访问的关键工具。托管钱包与自托管钱包各自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机构客户的合规性要求到散户的便捷性偏好。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区块链技术能够扩大产品分销渠道、自动化基金运营流程,并解锁链上流动性。
代币化基金和现实世界资产(RWA)为资产管理产品提供了新的包装形式,满足全球投资者对全天候访问、即时结算和可编程交易的需求。链上轨道简化后台工作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提升市场竞争力。
区块链创新趋势
代币化的美国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资产管理领域的重要趋势。BlackRock的BUIDL和Franklin Templeton的BENJI等产品不仅具备机构级合规性,还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链上分销平台的成熟使资产管理公司能够与区块链原生发行方和托管机构合作,扩大全球覆盖范围。智能合约的KYC/AML功能进一步简化了基金结构的法律和运营开销。
DeFi的兴起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新的流动性来源。通过与Morpho Blue等协议集成,传统资产管理产品首次实现链上的可组合性。
代币化现实世界资产(RWA)
金融资产的代币化趋势正在兴起,而非房地产或黄金等实物资产也有成功案例。包装代币与原生代币的区别在于其与区块链的整合程度。BUIDL作为包装代币优先考虑与传统系统的兼容性,而BENJI作为原生代币则致力于全面的链上转型。
金融科技公司正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更快、更低成本、更具全球扩展能力的服务。尤其是在跨境支付、嵌入式金融和可编程货币领域,区块链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三大关键趋势
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科技企业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将安全和合规视为底线,并通过合作加速布局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