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币贷款规模大幅增长,金砖国家成员国中国正加速推进去美元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逐步脱离以美元为核心的体系、迈向多极化经济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的努力正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逐渐提升,中国对美元的依赖正在减少。
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数据,中国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总额在过去五年内增长了三倍,达到3.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4800亿美元)。这一变化表明,美元作为全球贸易和商业核心货币的地位正在被削弱。尽管金砖国家去美元化的整体规模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人民币结算量却实现了翻倍增长。
目前,中国进出口商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达到自2020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趋势不仅支持了金砖国家的去美元化议程,也为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非常重要,因为它表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依然能够维持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伦敦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新兴市场经济学家亚当·沃尔夫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
国际清算银行(BIS)对这一趋势发表了分析,预计未来贷款额将进一步增加3730亿美元。该机构指出,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成为金砖国家加速去美元化的关键转折点。
“2022年标志着一个重大转折点,即从美元和欧元计价的信贷转向人民币计价的信贷。”国际清算银行表示。这一转变进一步巩固了金砖国家的去美元化进程,并使人民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与此同时,金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其他国家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推广本币结算机制。中国尤为积极,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向其他国家传递信息:过度依赖美元进行跨境交易存在固有劣势。中国官员认为,“以美元为基础的体系本质上不稳定,并且具有多种货币体系所不具备的缺陷。”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伯特·霍夫曼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