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2025年12月会议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比特币 的波动性显著增加。 州长克里斯托弗·沃勒倡导降息25个基点。 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和低迷的通胀预示着货币政策将转向宽松。此类降息通常会降低持有无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从而提振包括比特币在内的风险资产。然而, 美联储的“中性利率”言论引入了歧义。 市场预期降息的可能性,但如果通胀意外走高,市场仍对鹰派立场逆转保持警惕。这种不确定性放大了比特币对宏观经济走势的敏感度。从历史数据来看,比特币与股票和大宗商品的相关性会在货币宽松时期上升,但由于比特币缺乏内在价值,它对政策预期异常敏感。
正如沃勒指出的那样,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性可能迫使企业进一步裁员。 到2026年,这将造成“刺激与稳定之间的竞争”,这可能会使比特币的波动性保持在高位。
尽管中国在2025年的直接监管行动仍不明朗,但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间接压力正在重塑加密货币格局。
美国司法部新成立的诈骗中心打击小组 针对与中国犯罪网络有关的“宰猪”骗局,揭露了加密货币阴暗角落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加剧了市场波动。 这些骗局使美国人损失了1350亿美元。 仅在2024年,加密货币就已成为地缘政治的爆发点,美国司法部在打击加密货币犯罪的行动中查获了价值4.8亿美元的被盗加密货币。同时,
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响应中心(CVERC) 针对美国的指控不断升级,声称美国当局在2020年从一个中国矿池窃取了12.7万枚比特币。尽管美国否认这一指控,但双方针锋相对的言辞加剧了互不信任,使跨境资本流动和交易操作更加复杂。对于比特币而言,这种摩擦带来了双重风险:主要市场监管过度以及全球加密基础设施信任度的下降。美联储政策与地缘政治执法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比特币投资者制造了一个“波动陷阱”。一方面,降息可能通过提振风险偏好,推动短期上涨。另一方面,监管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中国——一旦执法行动升级,则可能引发突然抛售。
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市场定位需要采取对冲策略: 1.宏观关联暴露:将一部分加密货币持有量分配给与美联储宽松政策相关的资产,例如比特币期货或杠杆ETF,同时使用期权来限制下行风险。 2.地缘政治对冲:分散投资于监管框架更清晰的司法管辖区(例如新加坡、瑞士),以减轻与中国相关的冲击。 3.波动率套利:利用比特币的高波动性来把握短期交易机会,尤其是在美联储12月会议和美国司法部可能发起的执法浪潮前后。
对于长期持有者而言,耐心仍然至关重要。尽管监管方面的波动仍将持续,但比特币作为对冲货币贬值的工具的结构性吸引力依然存在。真正的挑战在于区分暂时的波动和持久的利好因素。
比特币在2025年的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必然特征。随着美联储努力应对脆弱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美中紧张关系蔓延至加密货币监管领域,投资者必须权衡对货币宽松政策的乐观预期与对监管阻力的谨慎考量。能够把握这两者之间平衡的投资者,将更有能力把握市场波动带来的机遇,并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