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
作者|Azuma(@azuma_eth)

去中心化金融(DeFi)再次成为加密市场的焦点,但这一次却充满了危险信号。作为近年来最具潜力的行业叙事方向之一,DeFi承载着加密货币行业持续进化的希望。然而,近期多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让整个DeFi市场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下。
上周,DeFi领域接连发生多起重大安全事件。尽管Balancer被盗事件可能是个意外,但Stream Finance(xUSD)和Stable Labs(USDX)两家收益型稳定币协议的接连脱锚,则暴露了行业中的深层次问题。
xUSD和USDX均被包装为类似于Ethena(USDe)的合成稳定币,主要依赖Delta中性的对冲套利策略维持锚定并创造收益。这种生息型稳定币在本轮市场周期中大受欢迎,但由于业务模型相对简单,且有USDe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大量类似的稳定币项目涌现。
然而,包括xUSD和USDX在内的许多稳定币项目存在严重的透明度问题。尽管如此,在高收益率的诱惑下,这些项目依然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
分析显示,xUSD的脱锚源于其不透明的链下交易策略在10月11日极端行情中遭遇了交易所的“自动减仓”(ADL),导致原本Delta中性的对冲平衡被打破。而Stream Finance过于激进的杠杆策略进一步放大了失衡的影响,最终导致资不抵债。
类似地,Stable Labs及其USDX的脱锚也被认为与不透明的操作有关。尽管官方将原因归咎于“市场流动性状况和清算动态”,但其未公开储备详情及资金流转明细的行为引发了更多质疑。
这些事件揭示了新兴稳定币协议模式上的严重缺陷:缺乏透明度使用户难以验证协议的真实风险状况,成为潜在的风险转嫁对象。
或许有人会认为避开新兴稳定币即可规避风险,但这引出了本轮DeFi系统性风险的另一关键角色——模块化借贷协议与“主理人”。
主理人(Curator)是指Gauntlet、Steakhouse等专业机构,它们在Morpho、Euler等借贷协议上封装复杂的收益策略,提供易用的资金池供普通用户存入主流稳定币赚取高息。由于此类资金池往往能提供比传统借贷市场更高的收益,其规模在过去一年间迅速增长,曾一度突破100亿美元。
然而,部分主理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选择铤而走险,将资金配置到风险较高的新兴稳定币中。例如,MEV Capital和Re7等主理人将资金投入xUSD和USDX,导致通过Euler、ListaDAO等协议存款的用户间接承受了损失。
此外,部分借贷协议也难辞其咎。这些协议在资金池模式中发挥了显性背书作用,但未能有效监察主理人的策略,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
回顾本轮市场周期,交易侧已进入“地狱难度”。传统机构仅青睐少数主流资产,山寨币持续下跌,Meme市场内幕操作横行,加之10月11日的市场暴跌,大量散户陷入亏损。
在此背景下,看似更具确定性的理财路径逐渐受到追捧。稳定币立法取得突破后,大量新兴协议以高收益率吸引用户。然而,部分协议为了提升收益率,采取了激进的杠杆或链下交易策略,埋下了隐患。
10月11日的市场暴跌已部分印证了部分Delta中性协议的脆弱性,但我们仍不清楚还有多少潜在风险尚未显现。当前市场环境正处于高风险窗口期,非预期事件频发的可能性极大。
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当周,生息型稳定币经历了自2022年Luna暴雷以来最大的资金流出,总计达10亿美元;由主理人运维的资金池规模较月初缩水近30亿美元。资金已用行动表达了对当前状况的担忧。

DeFi同样遵循投资市场的“不可能三角”——高收益、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无法同时满足。而当前,“安全性”这一因素正面临严峻挑战。
即便某些产品过去表现稳定,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风险系数已显著上升。此时,谨慎为上,适时撤退或许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