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太坊生态中一个名为@brevis_zk的零知识证明(ZK)项目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项目不仅对以太坊自身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更为整个以太坊生态的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对ZK技术的关注始于以太坊二层扩展的发展历程。从技术路径上看,以太坊的二层扩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提交“故障证明”为核心的OP路线;另一种则是基于零知识证明的ZK路线。
相较而言,OP路线更易于部署和实现,因此在安全性上稍逊一筹。而ZK技术虽然能够验证每一笔交易的有效性,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但其计算需求极高,耗资源且耗时,多年来一直是技术实现的主要瓶颈。
经过多年发展,许多二层扩展项目选择了更容易实施的OP路线,这不仅帮助它们在竞争中占据先机,也推动了生态的快速扩展。如今,在二层扩展的TVL排行榜中,位列前三的项目均基于OP技术。
然而,尽管ZK技术在二层扩展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Vitalik Buterin始终对ZK技术抱有坚定的信心,并持续推动其发展。
我认为,这种坚持背后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为了使以太坊适用于更多商业场景,支持隐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现有的隐私技术中,ZK技术相对成熟,因此在以太坊主网中实现对ZK的支持变得越来越紧迫。
其次,为了在以二层扩展为框架的以太坊中实现更高层级的扩容,ZK技术被认为是最可行的方案之一。
其中,第二点尤为值得关注。当前以太坊架构中,每笔交易的执行都需要每个节点运行交易中的每一步,并验证结果的有效性。随着交易复杂度的增加,运行步骤增多,处理时间也会延长,导致整体效率难以提升。
如果试图通过提高GAS上限来提升效率,硬件负担将显著增加,最终可能伤害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被少数高性能硬件的玩家所垄断。
那么,ZK技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简单来说,它将交易涉及的每一步在链下完成,并生成中间结果(也称为“产生证明”),最后将这些结果打包发送至以太坊主网。主网仅需对这些结果进行校验运算,从而大幅减轻了主网的负担。

理论上,通过ZK技术,以太坊既能实现大规模扩容,又不会损害去中心化。
既然ZK技术如此理想,为何在几年前未能普及?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ZK技术生成证明非常耗时,需要依赖高成本的高性能硬件。
如今,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ZK技术已取得显著突破。根据@brevis_zk公布的数据,使用其ZK技术后,以太坊99.6%的区块能在12秒内完成证明,96.8%的区块甚至能在10秒内完成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12秒正是以太坊平均产生一个区块的时间。这意味着,ZK技术的引入完全不会影响以太坊现有运行,同时还能在现况下进一步推动其大幅扩容。
结合二层扩展技术的加持,可以说,采用ZK技术后,以太坊的性能与效率短期内将不再是其发展的短板。
正是基于此,@brevis_zk项目受到了包括Vitalik在内的社区成员的高度关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brevis_zk目前尚未发币,许多用户参与其中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未来可能的空投。然而,根据过往经验,事前过于火热的项目往往在发币后表现不佳,甚至令人失望。
因此,我对该项目持谨慎态度,并建议读者量力而行,适度参与即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项目本身存在问题。相反,它非常出色。但项目的优劣与短期币价走势之间的关联性往往较弱。
真正令人惊艳的是,该项目从技术层面证明了ZK技术的可行性,并让以太坊的大规模扩容成为现实。
有了@brevis_zk的成功示范,相信未来会涌现更多ZK技术方案,扩容技术也将迎来新一轮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