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稳定币的快速扩张正在冲击全球央行货币主权、金融稳定性及监管效能,同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应依托香港探索“离岸试验—在岸管控”双层治理模式,以足额储备和持牌经营为原则,构建数字防火墙;通过“一带一路”大宗商品贸易和供应链金融推动人民币计价资产网络建设;以技术创新提升数字人民币的可控互操作性与安全性;并通过mBridge等基础设施输出规则,增强人民币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的重要桥梁,正以跨境支付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重塑全球支付格局,但其系统性风险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当前,美国、欧盟及中国香港等地加速推进立法与监管框架建设,争夺数字金融主导权。在此背景下,深化对稳定币的研究,并稳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应用,成为中国把握数字金融变革主动权的关键。
稳定币是一种以法币、贵金属或其他资产为锚定物的加密数字货币,旨在保持价值稳定,从而在区块链环境中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支付与结算功能。其核心机制包括1:1资产储备或算法调节。近年来,稳定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以美元稳定币USDT、USDC为代表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加密资产交易、跨境汇款及智能合约结算等领域。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球稳定币总市值达到约2600亿美元,其中美元稳定币占比超过95%。在此背景下,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了对稳定币的规范:美国通过《天才法案》(GENIUS Act)强化美元稳定币与国债体系的结合;欧盟出台《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条例》(MiCA),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使用;中国香港则率先探索多币种稳定币监管沙盒,允许港元及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合规试点。
稳定币的快速扩展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央行货币体系构成了系统性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侵蚀国家货币主权,威胁法定货币地位。稳定币本质上是由私人机构发行的准货币工具,其广泛流通可能导致法定货币被替代,特别是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元稳定币的普及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货币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可能因此面临“去本币化”风险。
第二,扰乱货币创造机制,加剧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稳定币绕过传统银行体系,使部分资金退出货币乘数效应,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能力。此外,稳定币发行方将储备资产投资于金融工具,形成新的信用创造链条,脱离央行监管,可能引发资产泡沫和系统性风险。
第三,干扰货币政策传导,降低政策有效性。当企业和个人更多地使用稳定币进行融资和投资时,传统银行信贷渠道的重要性下降,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实体经济的效果被稀释。此外,稳定币的可编程特性可能催生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宏观审慎管理难度。
第四,削弱监管能力,助长非法金融活动。尽管主流稳定币声称“合规运营”,但其交易过程仍具有伪匿名特征,为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了便利通道。此外,稳定币的跨境流动速度快、规模大,容易引发短期资本异常波动,增加外汇管理难度。
总体来看,稳定币虽提升了支付效率,但其背后潜藏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金融权力再分配的载体。若放任其无序扩张,将动摇央行货币体系的根基,威胁国家金融主权与稳定。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国应密切关注稳定币的技术演进、市场动态与监管动向,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的研发、试点与国际化进程。
(一)制度创新:构建“离岸试验—在岸管控”的双层治理框架
中国应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创新与规范统一”的原则,设计一套既能激发市场活力,又能守住风险底线的制度框架。具体措施包括:
(二)生态构建:以场景拓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协同发展
数字人民币的全球落地需以场景建设为核心抓手,构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具体包括:
(三)技术创新:实现可控互操作与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数字人民币要实现全球领先,必须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具体措施包括:
(四)全球竞争与合作:统筹金融安全与秩序的战略布局
数字人民币的全球落地需要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高度出发,制定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具体包括:
稳定币的兴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应在战略定力与创新精神的指导下,密切关注稳定币的发展,深入研究其技术逻辑、市场机制与风险特征,同时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与国际化。通过制度创新筑牢安全底线,通过生态构建拓展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国际合作塑造有利环境,最终实现数字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稳健落地,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金融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