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nic carter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在稳定币市场中,Circle 和 Tether 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这一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稳定币相对供应量占比(数据来源:Artemis)
尽管自稳定币行业诞生以来,Tether 和 Circle 始终维持着可观的市场份额,但其他竞争者也在不断涌现:
过去,发行稳定币需要依赖 Paxos 等少数合规金融科技公司,但现在情况已改变。目前可选择的合作方包括 Anchorage、Brale、M 0、Agora 和 Stripe 旗下的 Bridge 等。
使用现有主流稳定币搭建新型银行会面临三大问题:
a)无法充分获取收益以打造优质储蓄账户;
b)储备资产组合难以定制;
c)提取资金时需支付赎回费。
中介机构将用户资金从主流稳定币转移至自有稳定币,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例如,若一家交易所持有 5 亿美元 USDT 存款,Tether 每年可从中获利约 3500 万美元,而交易所却分文未得。
目前,这种趋势已逐渐显现:
剔除 Tether 和 USDC 后的稳定币供应量图表显示,非 Tether/Circle 系稳定币的总供应量已达历史新高。
剔除 USDT 和 USDC 后的稳定币供应量(数据来源:RWA.xyz)
当前市场上的主流新兴稳定币包括 Sky、Ethena 的 USDe、Paypal 的 PYUSD 和 World Liberty 的 USD 1 等。这些新稳定币普遍聚焦「收益传递」。
《GENIUS 法案》落地后,美联储及其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调整了相关规则,允许银行无需申请新牌照即可发行稳定币。银行发行的稳定币需遵守以下规则:
银行或通过联盟模式入局稳定币行业,单一银行难以建立与 Tether 竞争的分销网络,而联盟可整合资源。
随着跨链互换更便捷、链内稳定币互换近乎免费、清算所支持跨稳定币交易以及《GENIUS 法案》推动美国稳定币同质化,Tether 与 Circle 的双寡头垄断正逐渐被打破。
大量白标发行方的出现降低了稳定币发行成本,而国债收益率刺激中介机构将浮存金收益内部化,排挤现有巨头。尽管《GENIUS 法案》限制了直接收益,但并未完全堵死收益传递路径,这为新兴稳定币提供了竞争空间。
未来,资产负债表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可能加入竞争,稳定币行业的真正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