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梅隆银行作为全球最大的托管银行,管理资产规模高达55.8万亿美元,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代币化存款技术,旨在对其价值2.5万亿美元的全球支付系统进行现代化升级。该计划的核心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近乎即时的结算,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通过试点项目,纽约梅隆银行正在尝试将传统法定货币转化为数字资产形式,从而让客户能够在跨境交易中实时转移价值。这一创新与传统的代理银行网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需要数天才能完成大规模机构间的交易。
与此同时,其他金融机构也在加速推进区块链相关项目。例如:
摩根大通正与欧洲银行合作开发符合MiCA(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框架)标准的欧元稳定币;而
高盛则推出了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并在Ripple的技术支持下探索稳定币托管服务。
尽管如此,纽约梅隆银行首席执行官罗宾·文斯强调,他们对数字资产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与一些积极追求加密业务的同行有所不同。这种策略与其他银行(如摩根大通在其Coinbase Base区块链上试用JPMD代币)形成了对比,反映了传统金融机构之间不同的风险偏好。
然而,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仍然显著。
以太坊(ETH)近期经历了剧烈的价格波动,在2025年8月跌破4,400美元,较其历史最高点4,946.05美元有明显回落。导致这一下跌的原因包括ETF流入放缓、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以及链上活动减少等多重因素。一周内超过1亿美元的以太坊多头仓位被清算,进一步加剧了下行压力。
尽管短期市场存在动荡,但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货币的长期需求依然强劲。例如,由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seph Lubin担任董事会成员的SharpLink Gaming公司,已增持2.52亿美元的ETH,使其总持仓增至36亿美元。此外,MicroStrategy持续购入
比特币,累计投资达460亿美元,同时贝莱德和瑞银等巨头也正积极尝试在以太坊上进行资产代币化。
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仍是关键所在。纽约梅隆银行的代币化实验表明,结合传统银行系统的可靠性与区块链技术的速度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全球监管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支持这些创新。
目前,欧洲已有九家银行正在开发符合MiCA标准的稳定币,而美国的监管机构也正在审慎审查相关试点项目。随着各国央行和机构逐步应对这些新兴趋势,如何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有效管理系统性风险,将决定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