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vel
编译:深潮 TechFlow
在加密货币领域,为了维护系统的健康运行以及激励机制的合理性,我们需要探讨销毁资产和重新分配资产之间的取舍。以下是一些关键结论:
许多人误以为削减资产时会自动销毁这些资产,从而减少总供应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被削减的资产可以被销毁,也可以被重新分配:
以加密货币领域著名的协议之一——EigenCloud 为例。其运营者因未履行义务而被削减,这是对恶意行为者的有效惩罚。然而,在引入削减资金重新分配之前,这些资金通常会被销毁。
我们认为,在这样的系统中销毁削减资金无异于自断双腿。因为当运营者的质押被削减时:
既然可以将这些价值保留在生态系统中并重新分配给受害方,为什么要选择销毁?通过重新分配,诚实的参与者可以获得奖励,用户可以得到补偿,生态系统的价值得以留存。这还能解锁更多应用场景,例如:
经济安全不仅可以通过预防性措施(如销毁机制)保障用户利益,还可以在事故发生后直接保护用户。Cap 等协议已经实现了重新分配功能,将被削减的资金重新分配给受影响的 cUSD 持有者。
销毁资产比重新分配更简单,因为它不需要考虑资产的后续处理,既没有收益也没有风险。而重新分配则会改变游戏规则,从恶意行为者到受害方的价值转移并非易事。
恶意运营者可能与恶意验证节点服务(AVS)联手。目前,AVS 可以实施不公平或不客观的削减逻辑。在削减机制中,AVS 没有太多理由采取恶意行为,但在重新分配机制中,AVS 可能将一个运营者的质押转移给另一个恶意运营者,从而提取系统价值。
需要对机制设计进行额外评估:
尽管销毁资金更简单,但重新分配更公平,不过它需要额外的复杂性。
最大可提取价值(MEV)场景下,无辜用户和流动性提供者(LP)可能会无故遭到削减。例如,当用户希望交换资产时,他们可能遭遇抢先交易或夹击攻击,导致输出结果变差。
这里有两个核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剥削者得到奖励,而没有做错任何事的一方则受到削减。
销毁可以为所有代币持有者提供分散的利益,但无法具体补偿那些因套利活动而直接损失的 LP。理论上,可以通过销毁解决问题,因为一旦利润被销毁,套利就没有动机了。
然而,一旦套利利润被提取,识别这种套利就变得更加困难。链上交易可见,但 CEX 数据不会显示交易者的确切地址。
在这种情况下,糟糕的重新分配设计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特定的排序规则来解决,例如 Angstrom 的解决方案,让 LP 捕获原本会被剥削者夺走的价值。
在这个特定的 MEV 案例中,重新分配和销毁都不是真正可行的选项,它们只能治标不治本。问题需要从设计层面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需要明确的是,重新分配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在以下情况下,销毁更为合适:在削减未涉及时,销毁通常是机制设计的核心特性。
以 BNB 为例,BNB 的季度销毁是其通缩代币经济模型的核心特性,无法用重新分配替代,因为这个过程既不涉及剥削者,也不涉及受害用户。
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 ETH 的设计中(EIP-1559),基础费用被销毁,产生通缩效应。如果将基础费用转入国库基金,用于在网络拥堵期间补偿部分费用,则可能带来诸多弊端:
还有许多其他类似案例,但关键在于,重新分配并不是万能药。如果销毁是独立发生的(未涉及削减),几乎没有理由用重新分配替代销毁。
最终,我们想指出,在未涉及削减的场景中,重新分配通常表现不如销毁,而在涉及削减的场景中,重新分配通常比销毁发挥更好的作用。
激励机制协调问题是加密领域的一个长期难题,并且通常会因协议而异。如果经济价值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或其他关键因素,那么最好不要销毁这种价值,而是找到一种方法,将其正确地重新分配给那些诚实行事的人,从而激励公平和诚实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