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加密货币被视为对抗法定货币贬值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数字平衡器。然而,随着比特币在2025年逼近114,991.02美元的估值峰值,彼得·希夫(Peter Schiff)对其作为价值储存手段的质疑再次引发关注。希夫是一位黄金倡导者和去中心化金融的批评者,他认为比特币缺乏内在价值、波动性大且无法满足实际经济需求。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重新评估其观点是否依然成立。
比特币的供应上限为2100万枚,这一通缩特性构成了其核心价值主张。随着机构投资者通过现货ETF和企业资金配置推动采用,比特币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地位。然而,希夫对比特币“没有用例”的批评仍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比特币的设计初衷是抵御中心化机构的操纵,但网络拥堵和高昂的交易费用削弱了其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
2024年的减半事件将矿工奖励降至每区块1.5 BTC,历史上,此类事件往往通过收紧供应推动价格上涨。然而,这种稀缺性驱动模型的前提——需求持续增长——正面临宏观经济逆风的挑战。
《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美国关税升级和地缘政治分裂正在威胁全球经济稳定。虽然比特币的支持者认为其波动性有助于普及,但现实更为复杂。贸易紧张局势扰乱了全球供应链,降低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例如,新兴市场——比特币的传统堡垒——因更严格的货币政策而抑制了投机需求。
此外,监管变化使情况更加复杂。尽管目前针对2025年的具体细节尚不明确,但历史模式表明,加强审查(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执法行动)可能削弱机构信心。各国政府优先考虑金融稳定而非去中心化实验,这使得希夫关于“监管将扼杀比特币吸引力”的警告愈发值得关注。
比特币的技术升级,如隔离见证和闪电网络,显著提高了可扩展性并降低了交易费用。然而,这些创新也凸显了项目对第三方基础设施的依赖,而这正是希夫所批评的漏洞。全节点验证仍需大量资源(超过20GB的存储空间),限制了去中心化和可访问性。同时,人工智能驱动的交易算法和区块链分析工具可能实现价格操纵,从而削弱比特币的可靠性。
希夫的核心论点——比特币是一种缺乏实际效用的投机性资产——仍然站得住脚。然而,2025年的数据表明,比特币生态系统正在逐渐成熟。11.5万美元的价格不仅反映了投机热情,也体现了机构对其作为宏观对冲工具的认可。对于反向投资者而言,以下风险不容忽视: 1.宏观经济分歧:如果通胀放缓且贸易紧张局势缓解,比特币作为避险资产的溢价可能崩塌。 2.监管限制:更严格的AML/KYC规则可能迫使交易所下架比特币,进一步降低流动性。 3.技术过度扩张:对第2层解决方案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网络分裂,削弱对核心协议的信任。
然而,对于那些认为这些风险被夸大的人来说,比特币的供应上限和不断增长的机构需求表明其估值存在底线。关键问题在于,随着采用的成熟,比特币的波动性是否会趋于稳定。
比特币在2025年的峰值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点。尽管希夫的批评——尤其是他对效用和监管的强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但比特币的宏观经济作用已超越了他的传统框架。投资者需权衡比特币的通缩吸引力与其技术和监管环境的脆弱性。当前,采取对冲策略——配置比特币,同时保持对黄金和多元化股票的敞口——似乎是更为谨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