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M
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在本文中,我将讲述加密领域关键意见领袖(KOL)的兴衰历程。以下内容不涉及个人恩怨,而是基于事实与观察。
在讨论其他KOL之前,先谈谈我是如何成为其中一员的。
我从2017年开始交易加密货币,并于2020年活跃在加密推特社区。
在上一轮牛市中,市场生态相对简单:一边是有深度见解的声音,另一边是追求流量的“刷量玩家”。但当时人们对这些并不在意,因为主流玩法是炒作山寨币。个人影响力无法单独推高某个币种,重要的是分享投资逻辑和核心观点。
对我来说,成为KOL曾是梦想中的工作——靠谈论自己热爱的技术就能赚钱。
然而,在熊市吞噬了我大部分净资产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主动盈利,而不是守着一堆持仓等待命运垂青。
也正是从那时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2021年牛市的KOL
2023年冬天,Solana生态首个有影响力的Meme币WIF迅速走红,市值一度飙升至数十亿美元。他们曾承诺通过一个大型营销事件将WIF的logo投射到拉斯维加斯球体建筑上,但最终不了了之。社区筹集的300万美元至今仍被冻结。
尽管如此,当时发行Meme币并非易事。这种情况在2024年夏天因Pump.fun(Meme币发行平台)的出现而改变,Mitch成为该平台首位发行代币Xiwifhat的人。
这里有一个规律:KOL总能抢先抓住趋势并成为焦点。但值得深思的是,他们抢占先机是因为眼光独到,还是因为他们与平台、基金有着直接联系?
以Mitch为例,他用自己的公开钱包“收割”粉丝,因为人们确实会跟单交易他的持仓。他会精心挑选币种,先建仓,等粉丝跟风买入推高价格后,在翻倍时卖掉一半仓位。对他来说,这是零风险的操作。
他并非个例,只是规模较大而已。
在此之前,宣传Meme币会被视为纯粹的诈骗。但一夜之间,这些“诈骗者”反而变得受欢迎起来。
随后登场的是Murad。他曾是银行从业者,擅长包装自己:制作幻灯片、提出看似可信的投资逻辑、拆解“粉丝心理”,所有内容都披着一层专业的外衣。
他还搭建了自己的跟单交易平台,发布“精选币种列表”,同时在背后操控代币供应量。巧的是,他“推荐”的币种之一SPX,一周后就上线了某中心化交易所。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那时我意识到:在这轮周期里,想赚钱就只能当Meme币KOL。我出卖了自己的原则,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为什么我只谈论Meme币KOL?因为过去两年里,其他领域的KOL基本都无关紧要了。要是错过了一整个周期,你的观点也就没什么分量了。
到2024年10月,我突然遇到了一些新面孔:Orangie、Rasmr、Mika。他们涨粉速度惊人,毫无征兆,步调还很一致,典型的“行业推手”。
不过公平地说,Threadguy不属于这类人。他是靠发长文帖子、在X Spaces里畅所欲言,一步步积累起影响力的。
Faze Banks再次入局,还带来了“洛杉矶电子烟小圈子”——一群以“收割”为目的的诈骗者抱团取暖。之后的事,也就不用多说了。
在那之后,Orangie曾一度全网爆火,吸引了一大批喜欢《堡垒之夜》、《周五夜放克》的年轻粉丝,这些粉丝很容易对他产生认同感。
Adin Ross意识到自己被骗前的瞬间
如今的加密圈,已经没有真正的“焦点人物”了。人们不再听KOL的意见,甚至反感他们。
我在好几个社群里问过大家“最喜欢的KOL是谁”,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这帮人都该死。”
现在连明确的“主流玩法”都没有,更像是Meme币的“终局”——没有实际用途,只剩下代币发行本身。每个项目都在从同一批有资金的小体量交易者那里争夺注意力。
这个市场的“收割属性”已经到了极致,大多数交易者都亏得一塌糊涂。“赌场里不许哭”的心态,逼着人们把最后一点钱投入到那些“千分之一概率暴涨、千分之九百九十九概率跑路”的币种里。
这是一个可悲的市场。KOL靠这种环境生存,还让情况变得更糟,但我们也不能全怪他们。是我们把他们捧到了这个高度,或者说,是我们纵容了他们的壮大。
当这个领域99%的人连自己的观点都没有时,“KOL”这个词本身就是个笑话。他们像风中的羽毛,被一波又一波的流量浪潮推着走,毫无主见。
你上一次看到“没有隐藏利益、不搞互动刷量”的真诚建议是什么时候?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每一个KOL,都把我拉黑了。
为什么?因为我会独立思考、敢说真话,而这威胁到了他们的“游戏”。
以我的经验来看,人们宁愿拉黑你,也不愿面对真相。看不到自己造成的伤害,才能更心安理得地继续诈骗。
但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链上灵性(指链上行为终将留下痕迹,善恶有报)”也不是空话。你种下什么因,终会收获什么果。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加密圈里没有什么会重复上演,无论是叙事、诈骗手段,还是荒诞闹剧。有时历史会相似,但绝不会完全重复。
未来会怎样?我认为市场会转向“实用性”。下一轮周期里,只靠嘴炮是不够的,KOL必须真的去做事,至少要投入真金白银。这样一来,权力才会回到真正的建设者手中,而不是那些“装模作样的人”手里。
我已经发现,付费社群的收入在下降。人们正在清醒过来,不想再被收割了。未来,对KOL的抵制还会更多。
以前,跑路的开发者会收到死亡威胁。我不是说这种极端方式好,但它确实能让开发者三思而后行。我们可能不会回到那种极端状态,但市场一定会走向“基于声誉的体系”。而这,将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