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rlie Liu
近期,通过一系列文章的撰写和新朋友的交流,我被问及最多的是关于前老板Jack Mallers领导下的Tether、软银和Cantor组成的Twenty One团队。与其他数字资产财库(DAT)不同,他的“原生”理念启发了我对未来商业模式的深入思考。
过去我们将web3与web2割裂思考,而未来,越来越多web3原生的产品和商业将重塑全球经济版图。
正如上一个周期的核心概念:“每家公司都将成为金融科技公司”(Every company will become a fintech company),下一个周期应该是:“每家公司都将成为DAT公司”。
当下,企业财务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过去,顶级经营者关注定价权、营运资金和税务结构;现在,最敏锐的CFO又多了一根可调的油门——数字资产财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简称DAT)。
重点不是把自己变成加密公司,而是把公司运营得更好。核心业务依然照常进行,但要将其打造成第二台引擎——资产更分散、更流动、更全球化,且原生运行在互联网之上。
记得2021年给萨尔瓦多总统撰写的政策备忘录中,只有MicroStrategy和特斯拉两家上市公司将比特币纳入资产负债表。
如今,已有172家上市公司持有BTC,公募层面的企业金库合计管理着超过全网6%的比特币供应。
以太坊也从试验田进阶为第二储备选项,数十家机构合计持有超400万枚ETH,就连Solana也开始在企业侧露头。
常见的配置方式是长期持有并参与质押获取协议收益。
这不是作秀,而是财库思维从“防守—保值—流动性”向“韧性—回报—流动性”的结构性迁移。
比特币仍是压舱石。
Strategy Inc.(前身MicroStrategy)作为先行者走通了这条路:以现金、可转债与股权的组合为BTC融资,跨周期持有,让公允价值会计去呈现波动的两面。
矿企如Marathon提供了第二种范式:HODL产出,审慎出借获取收益,在牛市窗口完成融资,撑起熊市运营。
核心教训很朴素:把比特币当作“战略库存”,而非“交易头寸”。
上一轮熊市中撑下来的公司,无一不是拉长负债结构,坚决避免被迫在底部抛售。
2025年的新变化,是从一开始就按这套打法设计出来的“比特币原生”上市载体。
前老板Jack Mallers的Twenty One——由Tether与软银加持,携手Cantor——计划以上市即持有42,000+枚BTC起步,明确的KPI是“每股比特币持有量最大化” (Bitcoin-per-share, BPS)。
这不是被动型生意:它既做BTC的长期累积,也做教育、倡导、内容与Bitcoin原生产品。
公司因此不仅是一张表,更是一个分发生态位点,把比特币本位的理念持续送出圈。
在更友好的政策气候下,这个同盟的战略价值不言自明:Tether的稳定币头把交椅 + 软银的跨国科技行业统治力 + Cantor的美国政策影响力。
当然,还要加上Jack Mallers的顶级布道洗脑能力。
以太坊也有了自己的DAT原型,三个高辨识度的案例足以说明问题。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Joe Lubin将SharpLink打造成ETH原生财库载体,把数十万枚ETH纳入资产负债表,并明确拥抱质押与DeFi集成——更像是“ETH版Saylor+Staking”,而不是被动投资。
最新报道显示,SharpLink在追加买入后持仓逼近80万枚ETH,同时配套4亿美元以上的资本动作,把公司从“游戏生意”彻底重构为“以太坊操作平台”。
最懂华尔街思维的前摩根大通首席股票策略师Tom Lee出任BitMine Immersion董事长,公司从纯挖矿转向积极积累与质押ETH。
披露显示其账上持有逾30亿美元等值的ETH,Lee也公开提出过“目标获取并质押全网最高达5%供应”的雄心——这是赤裸裸的“DAT而非ETF”蓝图,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配上链上实操的深度。
ETHZilla则是“ETH累积 + DeFi原生收益 + 建设者网络”的组合拳。Electric Capital的站台意味深长:这不是披着公司外衣的指数基金,而是一套能与协议团队共建、把财库导入高质量链上场景、持续复利ETH敞口的运营平台。
如果说BTC型DAT对应“完美抵押品 + 长期稀缺性”,那么ETH型DAT更偏“可编程现金流 + 生态触达面”。
Solana在企业侧的露出刚刚开始,但信号不小。
Upexi宣布转向Solana型DAT,计划在GSR的支持下筹集1亿美元打造SOL司库,Solana基金会也公开背书。
DeFi Development Corp已披露持有超一百万枚SOL,主张长期持有并质押,把自身定位为SOL原生财库载体,而非被动持有者。
同时,Galaxy、Jump、Multicoin等正酝酿通过一家上市公司外衣组建10亿美元级的Solana财库,并也获得了Cantor的支持。
CFO的现代财库有三件核心要务:保住购买力、随时随地有流动性、不断创造战略选择权。
比特币能够跑赢法币贬值和对冲通胀,而且长期维度与股债有很强的非相关性。
以太坊乃至更进取的Solana,则通过质押带来收益。
稳定币是全球营运资金——实时结算、费率透明、可编程,适合跨境业务。
把这些加起来,企业财库就从“静态负担”变成“动态系统”。而稳定币在这里其实是被低估的主线。
2024—2025年,稳定币的产品市场契合(PMF)已经无可辩驳,支付巨头开始全力接入。
Stripe收购Bridge传递的信号很清楚:结算应该以互联网速度完成,商家需要对费率与外汇成本有更可预期的掌控。
随着美国监管框架逐步清晰,美元稳定币将走向“普通的企业现金等价物”——区别只在于,分钟级到账、7x24运行、还能写进工作流。
这也是为什么DAT不只是把crypto放上资产负债表。它更像是一套全球现金的操作系统,更适配未来全球跨国7x24无休的商业模式。
质疑者会问:“万一加密资产又跌80%呢?”答案在于“设计”。
能穿越周期的DAT,都会留足覆盖多年日常开支与债务服务的法币/稳定币缓冲,用低息、长久期负债结构,选择在强势窗口进入资本市场。
同时,会计准则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让CFO能像管理其他市值型资产一样管理BTC和ETH。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有现货ETF,为什么要持有DAT?因为DAT能做ETF做不到的事。
它可以主动优化入场点,择机杠杆或融资,质押ETH和SOL获取收益,审慎出借BTC,甚至打造产品与内容、扩展底层网络的“原生产品”真实需求。
投资者买到的,是一家“自带财库”的企业权益,不是一个收管理费但没有战略上行空间的份额。
简而言之,ETF只是给你“敞口”,DAT还能给你alpha和“影响力”。
一套完全上链的财库,可以用稳定币做现金、用RWA布局低风险收益、用BTC/ETH配置长期上行资产——这些都在同一个钱包里,在子公司与上下游合作商之间随时搬移,不受银行营业时间限制。
以在美国和离岸都比较兼顾的OKX为例,在稳定币层面,OKX与USDG协作构建全球美元网络,USDG可在其交易所账户内开启自动生息,在不牺牲流动性的前提下提升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
当美国政策为401(k)等长期账户打开代币化资产的大门,同时建立联邦层级的稳定币框架,企业财务与加密基础设施就会真正汇流。
在这套拼图里,“支付—交易—链上结算”一体化正成为行业共识。
谁先拥抱,谁就设定标准;企业越早实操,越能复利。
回到开头那句:每家公司,都应该成为DAT公司。
因为未来的商业世界是——无论与员工之间,还是与上下游客户与合作伙伴之间——都是全球跨国24x7全年无休的世界。
首先,公司的“第一性原理”还应该是其核心业务——持续出好产品、服务好客户、关爱好员工、守住现金流。
但在此之上,可以叠一层DAT策略,更符合未来全球跨国7x24无休的商业模式。
可以留一块审慎比例的BTC做长期保护与alpha,或者根据业务路线图与收益需求,逐步累积ETH/SOL;用稳定币做全球营运资金的血液;把RWA当成等同现金的高流动性资产。
先保runway,其次控杠杆,最后是叙事——你不仅是在保护资产负债表,而是在把它变成企业的“竞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