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美元依赖的减少,去美元化与黄金价格之间的关联愈发显著。当前,国际金价已攀升至历史高位,而去美元化的趋势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截至2025年9月23日,黄金价格飙升至每盎司3,788.33美元,刷新历史记录。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努力,特别是金砖国家在此战略上的积极推进。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第一季度,各国央行就累计购入了244公吨黄金——远超五年季度平均水平,而美元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47%以下,黄金的份额则升至20%。
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将去美元化从理论讨论落实为实际行动。例如,俄罗斯与印度目前以卢布和卢比进行贸易结算,而中国与印度则通过人民币和卢比完成双边交易。与此同时,“金砖支付”(BRICS Pay)等去中心化支付系统的推出,旨在规避SWIFT等西方控制的金融网络。
这一转变的动力源于对金融自主权的追求以及对美国制裁风险的担忧。尤其是2022年俄罗斯外汇储备被冻结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质疑。此外,越来越多国家正开发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将其融入新型支付体系,从而逐步限制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东盟在其2026-2030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在贸易与跨境投资中推广本币结算。据美国银行分析师预测,此举可能使东盟内部的美元结算量在未来五年内下降15%。快速去美元化的背后,是人们对美元稳定性的日益担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推行保护主义政策后,这种情绪更为强烈。
去美元化对黄金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官方部门的需求已占年度黄金流入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达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各国逐渐转向实物资产储备,而非单纯依赖货币储备,购买行为呈现出地理分布多样化的特征,其中新兴经济体成为主要推动力。
金价创下3,788.33美元的历史新高,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人民银行计划担任外国黄金储备托管机构的消息传出。这一举措或将吸引其他国家将黄金存储在中国,类似于过去美国和英国提供的服务,从而进一步助推金砖国家的去美元化进程。
2025年上半年,黄金ETF吸引了约3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相当于约322吨的持仓规模。这是自2020年以来黄金基金表现最为强劲的一年,尤其考虑到2024年曾录得近150亿美元的净流出。与此同时,印度和中国家庭对实物黄金的零售需求也出现激增,反映出民众寻求美元储蓄替代品的趋势。
去美元化与金价上涨的关系不仅仅是对冲美元贬值的工具,更是对安全储备资产概念的全面重塑。持续的市场需求叠加美元指数走弱,使得黄金的表现超越了MSCI全球指数及2025年的彭博综合债券指数。学术研究表明,当持有美元的感知成本上升至某一临界点时,储备多元化的进程将呈现自我强化特性。
随着美元失去其网络效应带来的优势,一个反馈循环正在形成。金砖国家正致力于构建替代性支付系统,并围绕共同参考货币展开谈判,以支持国际交易。这些努力表明,去美元化与金价之间的联系将继续深化。研究显示,货币波动目前已占据非美国投资者投资组合变动的三分之一,仅在欧洲养老金中,未对冲的美元资产便超过7700亿美元。
专家建议,配置5%-10%的黄金资产不仅能够降低市场危机期间投资组合的整体回撤幅度,还可在其他情况下维持甚至提升收益水平。目前,去美元化的趋势正在改变投资者管理储备和构建投资组合的方式。
金价突破历史新高或许只是金融体系多极化进程的开端。在政策协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对货币定义重新理解的背景下,去美元化与金价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愈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