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菲特清仓比亚迪的消息引发了财经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举动不仅登上多家财经媒体的头条,也让市场重新审视这位投资大师的决策逻辑。
事实上,当我看到这条消息时,并未感到意外,只是略感好奇:为何巴菲特直到现在才完成清仓?毕竟,比亚迪曾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组合中的明星股之一。
我首次接触比亚迪的故事,源自于阅读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实录系列书籍。在这套书中,比亚迪及其创始人王传福作为少数被反复提及的中国公司和企业家,展现了其独特魅力。
根据书中描述,巴菲特买入比亚迪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源于查理·芒格的坚持。巴菲特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在他与芒格为数不多的意见分歧中,比亚迪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芒格甚至拍桌力荐比亚迪,足见其对该公司的看好。
后来,更多细节流出,称芒格对比亚迪的兴趣部分源于李录的推荐。然而,我不认为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决定完全依赖他人建议。即便是有推荐,两位老先生也必然会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后,才做出最终决策。
由此可见,当时的比亚迪确实是一家引人注目的公司,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不过,正如巴菲特投资的其他股票如可口可乐、富国银行一样,我并未因他的买入而盲目跟风,而是选择关注这家公司的动态。
今年早些时候,长城汽车董事长的一句话引发了外界对比亚迪的关注。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汽车行业也有类似恒大那样的公司存在。
随后几天,海外媒体纷纷报道了与比亚迪相关的新闻和线索。出于好奇,我仔细查阅了这些内容。虽然无法完全确认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但凭借常识判断,其中透露的一些问题不难推测。
整理完这些线索后,我不禁联想到巴菲特股东问答会中提到的两家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
这两家曾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公司,一度是巴菲特坚定持有的标的。然而,当巴菲特和芒格察觉到它们开始忽视风险、逐步走向失控边缘时,果断清仓了全部仓位。
就在他们清仓后不久,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种种问题也随之曝光。公众这才意识到,这两家公司竟然涉及如此多的不当行为。若非“大而不倒”以及美国政府的紧急救助,这样的企业或许早已被市场淘汰。
回顾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案例后,我开始思考,比亚迪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这些海外媒体爆料的情况是否能在财报中找到蛛丝马迹?巴菲特手中的比亚迪股票是否已经卖出?
尽管每个季度媒体都会大幅报道巴菲特的持仓变化,但焦点往往集中在苹果、西方石油等热门标的上,比亚迪则鲜有人提及。而我也逐渐忘记了去核实巴菲特的比亚迪持仓情况。
直到此次清仓消息传出,我才猛然想起曾经的疑问。进一步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巴菲特从2022年起便开始逐步减持比亚迪。
值得一提的是,芒格于2023年年底离世。显然,这一清仓决定是两位老先生一致的看法,只是外界未能及时注意到这一信号。
姜还是老的辣。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智慧再次得到了验证。